隨意遊 元件頁
my 灶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my 灶」收在口袋名單好一陣子,久到誰是真兇我都給忘了。來到店門口就被外面一堆重機所吸引,店外的裝潢看起來像餐廳卻有一抹小吃的風味,但當然怎怪也不比「my 灶」這個名字還怪就是了。
進入裡面的裝潢就更絕了,說它像餐廳好像不是那回事,但說它是小吃店又一整個層次不同,刻意建造的木窗想是要營造一種在巷間、在家裡吃飯的氛圍,就不曉得我的解讀對不對。
再往裡走,牆邊成了窗邊,投射燈也成了路燈,看來我的猜測應該八九不離十,這讓我想起甘州街的【呷二嘴剉冰】,把以前路邊攤的風景搬到店裡的裝潢方式,my灶雖然在整體的設計更精緻些,但應該多少也有那個意思才對。
店門口邊放著一些酒類和酒杯,櫥子也刻意做成流動攤販的樣子,十分討喜,上面還掛著料理器具當吊飾,雖然不華麗但有個性,我喜歡。
地上散落著一堆南瓜,一開始我以為是假的,後來才知是真的,網路上查了一下才知「my灶」的食材都是從產地直送而來,可謂用心良苦。
店裡的桌椅用的是仿木的木頭桌椅,有那麼一抹老舊卻夾雜著一點新意。
餐桌上的餐具也是走簡約路線,讓人有一種回家的氛圍。
menu就夾在桌上的玻璃之下,順道一提的是小虎看見服務人員在清理桌子時非常的認真,擦過一次又一次還噴了點清毒藥之類的相當仔細。
當天我和友人有約,但不是約吃飯,也不知道她要不要來,所以只點了兩樣菜加上一碗滷肉飯。點餐時,其實我有問了老闆,因為只有一人可不可以點半份,他皺著眉很認真的考慮半天,淡淡的說:「我們一份不會很大,應該吃的完」。當然人家本來就是一份,我的要求自是無理,但這一份應該三、四人吃比較剛好。
「滷豬腳」算是my灶的招牌之一,它和一般印象中的蹄膀有所不同,簡單說就是腿庫的部份,端上來時我看它不是我愛的軟爛樣,但吃了一片後我就折服了。
瘦的地方不乾不柴,軟嫩中透著少許的肉汁滲出,皮的部份微Q又不礙口,肥肉的部份不會化口卻意外軟嫩,咬在嘴裡那抹要化不化的滋味非常正點,更厲害的是淋上的醬汁只香不鹹,沾上再多也不覺鹹膩,真的是一道兼具咬勁、口感、軟嫩、甜美的滷豬腳,我想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對不會油口的豬腳如此稱讚,重點就是兩個字「夠香」。
它有多好吃,連向來對這個一點興趣也沒有的友人都稱讚好吃,而且還連夾了數片。另外這個有一點像甜辣醬卻帶著多一點的辣度和一抹我說不上來的香味,沾起來相當不錯,但我還是覺得原味就很好吃了。
這一盤除了滷豬腳外,底下舖了一層筍絲,一旁還附上一小份類似酸白菜的小菜。不過我嫌其偏硬,吃了一點就放棄了,但底下的筍絲就脆爽鹹香,十分美味。
因為看到地上新鮮的南瓜於是便點了一份「炸南瓜」來嚐鮮,端上來時我第一個直覺是這粉會不會裹的太厚了些,看起來像炸年糕。
這炸南瓜雖然咬來覺得粉有一點厚,但卻厚得很討喜,邊邊角角有一點偏硬,帶點奇妙的微酥和一抹像是焦糖的輕脆和糖焦香,還真有幾分吃炸年糕的FU。咬開之後,南瓜的甜度非常的夠,當真是甜的不得了,南瓜本身鬆軟中帶著綿細的咀嚼口感,非常迷人。
然後這個本來我以為是蒜泥的醬就絕了,原來裡面加了桂圓。沾上之後,桂圓香跑第一,南瓜和麵衣的甜度直追而上,桂圓退居舌邊再慢慢轉淡,最後把甜味完全讓給主角南瓜,這醬也讓南瓜的濃膩添了幾份清爽,我喜歡透了。
最後當然是最重要的「滷肉飯」。前天和BEN兄吃飯,他說光從我在FB即時分享的照片,就知道這一碗滷肉飯肯定中我的味。果然,我才吃上一口,心中第一名寶座的【小王清湯瓜仔肉魯肉飯】 便開始晃了起來。要知道自從我兩年多前吃了小王後,就沒有一碗滷肉飯讓我有分毫這樣的念頭,但MY灶做到了。即便吃完後,我仍在想要不要把寶座換人坐,卻在60元這個數字上打轉。
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這MY灶的滷肉飯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剛說了那滷豬腳的醬汁只香不鹹是吧?那這滷肉飯用的醬汁應該是一樣的。所以即便這滷肉飯上的澆頭非常的稠、黏、纏,味覺上卻只一昧往香處跑,那抹鹹就一直停留在恰到好處的舌邊。更要命的是這香甜之息,在咀嚼的過程那是越發明顯,和小王一樣是扒到最後一口都好吃無比,一點也不會消退那份感動。
我不得不承認MY灶滷肉飯在化口度上也許更勝小王一籌,或者我應該說那抹在嘴裡化開的厚度更紮實、綿長、久遠。然後也許是這飯也煮的好,讓我在咀嚼的末端,有點分不清在嘴裡化的是肉還是飯,這感覺有一點像是吃了魚肉和醋飯合為一體的握壽司一樣,有一種飽嘴的爽度。
最後特別一提的是,這碗滷肉飯的風味其實有一點像【鬍鬚張】,但比之更濃、更稠、更黏、更纏,然後再少了一點甜度,多了一份醬香,再則油化的口感也更勝一籌。
當然最後的問題就是它一碗「60」元,但我想如果能在這單獨打包一碗滷肉飯,我應該還蠻樂意偶爾來吃上一碗,就純然這一碗滷肉飯。
營業時間:11:30-14:00、17:30-21:00(每週一公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早味「五柳枝」 酸香夠勁 魚肉鮮嫩
一般炒青菜都會用蒜頭爆香,台北有家餐廳,主廚改用油炸後的蒜酥炒A菜,就連老菜「五柳枝」,師傅也很有創意,改用白菜心,酸中,吃得到蔬菜清甜。
老菜五柳枝,一上桌,溫潤烏醋香,立刻喚醒味蕾,吸飽酸甜醬汁的清香豆莢菇、洋蔥,有夠脆,光配醬,就能扒下幾碗飯。
炸過的黃魚,皮脆、肉鮮嫩新鮮黃魚,沾上薄薄的粉,接著丟進油鍋,洗熱水澡,把魚皮炸到酥脆,鎖住肉汁接著青蔥、辣椒爆香,除了蘿蔔、洋蔥,師傅很用心,還加了白菜心,反覆翻炒,逼出蔬菜甘甜,倒入兩大瓢雞汁,融合所有風味,醋勁十足的白醋,醋香濃郁的黑醋,就能登場。
有老菜,也有創新炒菜,不用蒜頭、蒜末,郭美英把蒜頭切片,小火慢慢煸,染上金黃色,接著加入A菜,吸收蒜油香、蒜酥脆古早味的高麗菜,得用破布子炒,不過,郭美英很講究,破布子,事先請專人去掉果核,再灑點米酒,高溫慢慢蒸。
愛吃、懂吃的郭美英,總愛待在廚房,把菜改良的更有滋味,讓台菜,也能很有創意。
‧欲知更多詳情,請上民視生活通》http://news.ftv.com.tw/?condir=life
菜脯燒肉 鹹香甘甜油脂飄香
菜脯除了煮粥、炒菜,台北有餐廳拿花蓮鳳林的菜脯取代鹽巴,和梅花肉一起燒,鹹香甘甜,還有豬油香,充滿媽媽味。
染上醬色的菜脯燒肉,彷彿黑色鑽石,閃閃發亮,氤氳白煙中,透出細火慢熬的醍醐味,大口咬下,厚切豬梅花,充滿油脂馨香,鹹香菜脯,先吃到爽脆口感,後味是蘿蔔的甘。
梅花肉下鍋洗熱水澡,水不用滾,才能逼出腥味和血水,師傅很厚工,還得再洗冷水澡,豬油打底,把蒜頭炒到金黃色,煸出精華,鍋鏟不停揮舞,讓豬梅花沾上蒜頭辛香,淋上醬油、米酒,和雞汁高湯,慢慢熬進豬肉中心。
主角菜脯洗一洗才不死鹹,就能下鍋,讓菜脯的鹹、甘、香氣,溶入湯水。
台菜麻油腰花,師傅多加一味,松阪豬倒入麻油,把薑片炒到金黃,火不能大,免得反苦,松阪豬、腰子就能下鍋。
有老菜也有創意,新鮮蝦仁和竹筍末一起炒,打個蛋花,吃得到筍的清香,充滿古早味的台菜,每一口,都是媽媽味。
‧欲知更多詳情,請上民視生活通》http://news.ftv.com.tw/?condir=life
古早味年菜 麻油雞糯米飯飄
過年的腳步越來越接近,台北有餐廳推出古早味年夜飯,除了傳統老台菜西滷肉,還有麻油雞拌糯米飯,味道如何?透過鏡頭一起去嚐嚐。 圓潤飽滿的米粒,這可不是米糕,而是麻油雞糯米飯,大口咬下,米粒外綿,中間保留一點米心,麻油、老薑的辛辣溫熱,從舌尖竄到喉嚨,不過怎麼有淡淡甜味。 泡好的糯米倒進蒸籠後,得用手撥平均,瞧瞧師傅在上頭,搓出一個個小洞,讓高溫蒸氣穿透,使米粒催熟,老薑一下鍋得要轉小火,免得麻油反苦,師傅的鏟子不休息,炒到老薑捲起來,逼出香氣,雞腿肉才能登場,得要不停拌炒,讓每吋雞肉吸飽醬香,怪的是,師傅怎麼倒了蠔油進去。 起鍋前,米酒才能下,免的酒香蒸發,重頭戲就要登場,一邊拌,一邊倒醬汁,得用巧勁慢慢拌鬆,連一點白色的都看不到,才算功告成。 古早味年菜,還有西魯肉,大蒜煸到金黃,香菇、蝦米疊出香氣,才能灑上蛋酥和扁魚,不過蛋香怎麼特別濃郁,原來師傅用的是就能倒進白菜裡,西魯肉各地作法不同,師傅加入魷魚、肉羹來增加香氣,傳統老台菜作年菜,讓人彷彿踏進時光隧道。
更新日期:2013/12/13
欲知更多詳情,請上民視生活通》http://news.ftv.com.tw/?condir=lif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菜脯燒梅花肉 肉質肥美油潤鹹甘有味
滷肉是不少媽媽都會的家常菜,不過,台北有餐廳,在滷肉加入醃了2年的老菜脯,吃來還會回甘,醉雞也有巧思,包入桂圓更香醇,味道如何一起去嚐嚐。 濃郁醬色的菜脯肉,梅花肉肥美油潤,鹹香有味,綿密羅蔔,和陳年老菜脯,讓醬汁不死鹹,反而多了一股甘甜韻味。 蒜頭、紅蔥頭,小火煸到金黃,逼出辛香,接著當天現宰的梅花肉下鍋,開大火不停翻鍋,讓豬肉吃進醬油、米酒香,最佳配角菜脯,就能登場。 業者陳正宗:「我們用2年熟成的菜脯,它的味道會比較清爽甘甜。」 高湯一洩而下,得要煮30分鐘,讓陳年菜脯的風味,慢慢釋出,再加上白羅蔔甘甜,做法簡單,風味卻很有層次。 主廚羅宗仁:「小火(入味)就是讓它裡面,不會外面太老,裡面還沒生(熟)。」 看來彷彿蒼蠅頭的,其實是韭菜炒皮蛋,師傅自己熬的蔥油打底,炒香韭菜花,不加鹽不加糖,調味全靠。 業者陳正宗:「花蓮特有名產剝皮辣椒,它會增添香氣,還有甘甜微辣的口感。」 醉雞也有巧思,包入桂圓,一口吃到2種風味,創意台菜,創造新食感。(民視新聞林嘉玫、吳培嘉台北報導)
更新日期:2015/11/18
欲知更多詳情,請上《民視生活通》http://news.ftv.com.tw/?condir=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