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遊 元件頁
稻庭養助饂飩專門店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正格的,雖然我常說我是日本控,也很懷疑我上輩子是不是日本人,但有一些日本食物我倒是比較沒有感覺,比方說我愛吃日本拉麵卻對「烏龍麵」沒有太多興趣或熱情。那麼,我為什麼會上這家的門?而且還在它試營運就衝了。
事情是這樣的,我和友人要是去東門、永康街一帶吃完飯,總是愛沿著新生南路一路往忠孝新生站走,有時走到忠孝新生不過癮,還會一路再走到南京,更甚就這麼一路走回大稻程,然後這家店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我們看到。當時還在裝潢,門口掛了七月九日試營運的告示,我們就乖乖的七月九日去報到。
其實我們會對這家那麼有興趣,一來當然是它是新開的,二來是被「饂飩」兩個字給吸引,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兩個字就是「烏龍」的日本漢字,還一直以為是賣餛飩的,想說日本有專賣餛飩的真是特別。
七月九日當天來,卻因為沒位子得等一個半小時,所以就轉戰了附近的鐵之腕,順便訂了第二天也就是十日的位子。門口有一台電視播著這家烏龍麵條的製作過程,感覺非常繁鎖,從揉麵到發酵靜置到拉成麵條據說要兩、三天的時間。
我是不知道稻庭養助在日本是不是那麼有名,據說有150年的歷史,但店裡裡外外貼了蠻多好像很厲害的獎狀,這讓我們這三個好吃卻不求甚解的傢伙頻頻點頭稱是。
從外面看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進到裡面感覺更厲害,雖然不管如何,這些視覺享受還是通通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人總是視覺動物,套句我常說的「就算不好吃、也很好寫、很好拍」是吧!?特別是對我們這種吃不單只是吃的部落客而言。
不曉得為什麼日式的食堂,即便裝潢各有不同,但好像桌椅的偏好都相去不遠,不是說它不怎麼樣,但好像也不怎麼特別,相對於四下的高格調裝潢,顯得看起來不過癮。
除了外圍的一般座位外,中間的部份還有兩間可容納十來個客人的包廂,但要不要事先訂位?推測是要的。
這個是比較少見會把設計師和公司名字掛上去的創意,或者應該說很少看到一家餐廳把這些資料掛在一進門口如此顯眼的地方。
店裡面到處都是日本懷石料理的高檔裝潢,讓人忍不住一直按快門。
不曉得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很希望家裡也弄一個這樣的東西,即便只是擺設都很有fu,要是以後我家有機會弄成和室,一定要擺一個。
廁所的男女畫像,也弄成非常有日本風的武士和藝伎。
店裡的不少空間,都放著日本傳統的漆器,感覺就是很貴的東西,所以都用玻璃圍了起來,這張倒影正巧拍到主廚。
用透明玻璃呈現的開放式廚房,讓客人看得到裡面工作人員的情況,卻不會聞到太多廚房料理之後傳出的雜味,我喜歡這樣的設計勝過全開放,當然有一些店全開放,也完全聞不到油煙味就是了。
如果喜歡稻庭養助的麵,店裡也有可以外帶的禮盒,裡面有附湯包,在家可以輕鬆的煮出好烏龍麵。
看起來很有質感,拿起來觸感也很有重量的茶具組,茶我就喝不出有什麼特別。
桌上的調味料就兩種,一是常見的七味粉,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
這個怎麼看都像起司,但其實它是鹽,聽說是很高檔的鹽,我偷嚐了一點,覺得沒那麼死鹹。但我覺得這調味對我來說很剛好,甚至略偏鹹一點點,所以也就完全沒動桌上的調味料。
不止是裝潢,連menu也漂亮、高雅的亂七八糟,應該是我看過中,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了。
基本上,稻庭的烏龍麵分為幾大類,現在我們就一邊看menu一邊看食物原形,一邊聽聽小虎、友人和乾妹曉珈怎麼評這家新店。首先是「拌麵」系列,簡單說就是乾麵,但又略有不同,我們選的是「滑菇拌麵」350(加一成服務費)。
說實在的,這一碗麵真漂亮,就像藝術品一樣,我們開玩笑的說它是懷石烏龍麵。
跟台式乾麵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醬汁」,或稱之為湯,是放在壺裡讓客人自行決定要倒入多少份量,如此一來也比較不會有太鹹、太水、太多醬汁的困擾。
像這樣把湯汁倒入裡面,拍起來就更有fu。
因為我一直在拍,友人一直倒,最後好像所有湯汁都倒了進去。
再說看這張照片我想應該不太有人會猜它是「烏龍麵」是吧!?因為看起來就跟台灣的細麵沒兩樣。實際吃起來,當然是有烏龍麵的滑順,卻沒有很多人偏愛的烏龍麵咬勁,反而有那麼一點像是在吃台式麵線,但口感上會更紮實一點、更Q一點,總之是相當不錯的。味道方面,遠比我想像中來得淡上許多,或者應該說來自醬油的鹹和香輕上一點,整體吃起來相當清爽,或者應該說很自然?很平實?很順口。
再來介紹「冷麵系列」,我們選的是二味蒸籠冷麵附天婦羅(470)。
470元,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有一點貴,因為還要加上一成服務費,但不可否認當下我的視覺享受是足夠的,或者應該說光用看的我不覺得它很貴。
首先是這一份加價120得到的炸天婦羅,裡面有兩隻蝦,還有一片南瓜、青椒和茄子。整體吃來輕酥,也不會有太多來自油的負壓,嚐到食物的鮮度外,也能吃得到麵衣的甜度,但比我最愛的【博多天ぷら やまみ】還是有一段距離,縱然炸蝦很結實、很甜。
再來看看這兩團有一點像麵線的「烏龍細麵糰」,擺盤和賣相當的讚,看起來滑溜溜的,細皮白肉。
剛剛說了那個拌麵比較少烏龍麵的Q彈口感,但這冷麵單吃卻又完全是烏龍麵的滑、順、Q、彈,而且味道非常足夠,注意看它們的粗細還很不一樣,因為這麵是用拉的,不是用切的,就像台灣的手工麵線一樣。
冷麵的雙味沾醬,一個是胡麻醬,一個是柴魚醬油(我猜的,因為服務生沒說),另外還有蔥花、紫蘇、芥末、蒜泥,可以搭配。
這沾湯看起來醬色很深,但吃起來卻不致於帶上太多負壓,反而有一種清爽的輕鹹,加上一點不曉得是不是來自柴魚或是昆布之類的「甜」,若然投入哇沙米,味道會更加有層次,比較妙的是這沾汁,即便沾再多,好像也不會吃掉「麵條」之香,功力深厚的味覺。
再來這個胡麻醬,很得友人和乾妹曉珈的喜愛,一邊吃一邊不斷直呼好好吃。對小虎而言,它的香是無庸置疑的,很香、很純,但不曉得為什麼我一直覺得它有一股「鹹」味不斷的跑出來干擾我的味覺,比較起來我可能更愛好事多那一罐胡麻醬,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後者用料比較好,或是比較健康,只是單純就味道和我本身的喜好。
另外就曉珈的說法,較上面的醬色沾汁,投入紫蘇會變得非常的跳,然後我也要補充一下,蒜泥投入胡麻醬,也是不一樣風味的感受,記得吃完原味要變化一下。
再來是溫麵系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湯麵」,小虎當然選的是「五花肉溫麵」380元。
我必需說它的賣相很讚、很清爽、很高雅,但我也得老實承認,這一碗380加一成服務費,的確談不上便宜,要不是對於好吃的食物,肯多花上一分錢的朋友,光看可能會咋舌吧。
不過我最近也常常和朋友聊到CP值的問題,如果大家一昧要求東西便宜,自然店家就會端出相對不是那麼好的食物。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貴就一定用的是好的料理,只是擔心太多消費者一股腦強調CP值,而讓那些黑心商人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機會,但我還是要說人的直覺有時很難免,即便好吃如我也不例外。
順帶一提的是,每一份麵都會附上一小碟,看起來其貌不揚的醃蘿蔔,和不曉得是不是薑的切片。前者甘甜美麗,帶著白蘿蔔少見的自然鮮甜,不帶太多調味的醋酸,好吃的不得了;後者帶著有一點韌度的咬勁,卻沒有半點來自薑的辛辣嗆味,我相當懷疑那是什麼,總而言之蠻好吃的。
再順便拍一下這筷子還真是好看,我喜歡,感覺上和【名古屋台所】很像。
這湯頭第一口,我就覺得喉頭有一股很舒服的「鹹香」,湯的溫度不像台式湯麵是熱的,而是溫的,喝來相當的順口,帶著一抹從五花肉偷溜下來的油甜,然後要是抿上一口鮮湯,似乎有日式雞骨清湯的甘甜之味,我相當喜歡這湯,即便它有一點越喝越鹹之勢。
麵條方面,我不得不承認,今天我們點的三種不同系列的麵,吃起來口感也完全不一樣,後來才知道用的麵條是一樣的,但在煮的過程方法、時間是完全不一樣的,比方說冷麵是經過冰鎮的。再說這麵條可能經過溫湯的烹調,所以更為軟嫩,吃起來的口感有一點像很滑很細,然後再粗上一點點的蕎麥麵,但就是再多一點點咬勁和紮實度。總之這家的麵條,我不管它叫烏龍麵還是什麼,就是一整個很特別,至少和坊間吃到的完全不一樣,我想「順口」兩個字可以略為形容它,即便這樣的形容一點也沒有吸引力。
五花肉有油香、也有肉甜,卻沒有太多油化的口感,這可樂了兩位女生,苦了向來好油的肥虎,當然基本上,純論香度還是夠水準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