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遊 元件頁
大埔聚落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旅遊日期:103.11.27 天氣:陰天
從頂山休閒步道下來,看過大埔石刻古蹟,按圖來到昔日連接大坪與大埔間的這條「魚路古道」的入口。擁有百年歷史的大埔「魚路古道」又稱「下底路」,在當年物力維艱的歲月裡,兩個聚落的居民們為了圖溫飽奔走於大坪與大埔之間。
大埔「魚路古道」擁有百年的歷史又稱「下底路」, 魚路古道原有兩個出口,從大埔出發直走可以抵達大坪村,在曬魚場處拐個彎經過「埔座」可通往猛澳港。入口的木製簡易牌樓裡有對古道的各種不同故事敘述。
古道的生態極為豐富,各種候鳥、蝴蝶,隨著季節變換,在每個轉角帶來驚奇。各種原生植物,在四季轉換間,替古道著上各種顏色。每年的9月份古道可看見紅花石蒜開滿小徑,10月份可以品嚐「柘果」甜甜的乳香味,11月份有一叢叢黃色的小油菊,又像金黃的地毯。
近年來東莒社區協會也開始著手林相更新,除了原生的石蒜,也開始復育馬祖的百合及豆梨,又種上桃花、櫻花及百香果等果樹,期望為古道帶來更多樣的面貌。
既然是「魚路古道」就跟魚有關,東莒島的大埔港在全盛時期約有十七艘「作孟」(就是定置網)的船隻,浩浩蕩蕩的船隻可以從港口橫著排到林坳嶼。如果要在東莒島銷售漁獲,就要每天凌晨二、三點挑著扁擔行走魚路古道到大坪販售。
古道上下山坡上種有大片的紅色植物,應該就是所說的紅花石蒜,要到九月份才會開紅花,這個季節來馬祖,大概就只有滿的的金黃油菊。
另外在魚路古道小徑上的大石塊,正是當地人利用它來做為天然的曬魚場,在石塊上曬成「威魚仔」。賣魚走魚路古道,漁獲也在古道上曬成魚干,因此稱為「魚路古道」到是很符合當時的生活寫照。
古道走約10分鐘後花崗石步道開始引進石厝聚落,這個聚落就是東莒島第二大的「大埔聚落」。
到東莒,看老房子絕對是必備的行程,除燈塔下方的福正聚落,在大埔石刻旁的大浦聚落亦值得一看。大埔是重點聚落保存區,也是遊客必訪的閩東傳統聚落之一。
聚落對面之「對面山」(又稱樓仔頂)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故島上的居民,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改變漁作澳口,因而有「夏福正,冬大浦」的居住慣例。
福州語「浦」為小港灣之意。東莒附近海域早先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大浦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澳口面南,為一個天然港灣,景色秀麗。
昔日的大浦,是一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國民政府遷台之前,聚落內民家就有50餘戶,居民200餘人,港內停泊數十艘大小漁船,村內蓋有一座白馬尊王廟,迄今170餘年,但後來由於漁業蕭條,人口外流,目前僅剩一戶居民居住。
昔日的漁村榮景已成追憶,卻是遊客或歸鄉人士駐足引發思古之地。
林坳嶼位於東莒島的南側,是東莒島週邊的三座小島之一。有別於北側的犀牛嶼,於退潮時會形成連結東莒島之潮間帶,林坳嶼則是終年與東莒島遙遙相望,無法直接與東莒島相連。目前尚未開放登島,僅有部分釣友會前往林坳嶼進行垂釣,是東莒島的主要釣場之一,也是釣友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