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仁愛鄉,就離開了塵俗。
多霧的霧社之後,是撥雲霧見青天的清境,
吹著大風的翠峰之後,是沒有風的梅峰。
一進入仁愛鄉,就離開了塵俗,進入了「清境」。空氣果然清新沁涼,舉目盡是綠水青山。知了的鳴聲大於車聲,山鳥的歌喉驚動山谷。彩蝶、蜻蜓、蟾蜍、蜥蜴,都在草間花上出沒。
四月到六月是杜鵑的季節,粉紅色的山杜鵑像花毯,常常鋪滿野火焚燒過的斜坡。個頭高高,開紫色指套狀花的毛地黃,在青青草原一帶最多。白色的雛菊是馬格麗特菊,在一些觀光客足跡不至的地方盛開,山中人視為「私房景點」。六月底開始,野百合開遍山谷,水蜜桃也進入盛產期。
可惜「仁愛」的名字沒有能說明它的美麗,也沒有暗示出它的多元。以部落或新村為單位,分散在廣大的山間谷地。山路崎嶇,不在交通線上的居民少有往還。
仁愛鄉可真是個好地方。山中無自來水,必須從遠處的水源接管引山泉水使用;出門即免不了爬坡,家中維修工作都得自己動手,但是選擇定居於此的人卻甘之如飴。
資料提供:天下雜誌「微笑台灣319+鄉」網站(www.319.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