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遊 元件頁
北海坑道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旅遊日期:103.11.26 天氣:晴天有雲
離開上腰山「砲兵指揮部舊址」後直奔南竿仁愛村旁的「北海遊憩區」。南竿遊客中心旁有駐軍,崗哨旁有「北海遊憩區」的刻石,遊客中心的小姐告知此時剛好退潮可以步行進入北海坑道參觀,如果遇到漲潮要進入只有搭小船遊北海坑道。於是先立即往北海坑道方向走去,距遊客中心也才幾分鐘的路程。
有指標沿著海岸線左轉走去約5分鐘,前面出現一個圓形造景,中間高台上有5個挖掘的的阿兵哥人像,高台牆面有「北海坑道」,左右兩邊各置一門日治時代的高角砲舊砲,據說沒有造訪北海坑道就如同沒有來過南竿,所以心裡有些期待有點雀躍,但還是按耐性子慢慢的逛。
繞過圓形意象造型,北海坑道口立有一面水泥高牆,牆面紅字「海中懸日月、洞裡傭擁乾坤」。坑道口前還有解說文及坑道步道圖示。走過高牆北海坑道現身,坑道面內著迷彩裝,從外望進有些震撼效果。
走進北海坑道左邊側坑有昔日挖掘坑道的「模擬立體狀況」,可真是逼真令人動心。正式進入坑道前有一水泥拱門,拱門裝有場開的鐵閘門及鐵刪欄,坑道內光線照明相當明亮。
踏進水泥拱門走下坑道旁的步道,坑內水道停有數艘迷你小船,怎麼不是停著威武的戰艇。戰艇早已撤出不見蹤影,這些小船是漲潮步道被海水掩沒時,給遊客划船遊坑道用的。北海坑道像一個井字型,可左進右出或右進左出繞坑道一圈,我從左邊步道進入,坑道第一眼給人的印象是「哇!瞠目結舌、不可思議」。
坑道內還是有些昏暗,燈光、坑道頂及坑面清楚的倒映在清澈的海水中。滴滴答答的水滴從坑道頂滴落水面,步道上有些部分架有防落網。這次的馬祖行,一路從東引到南竿的景點好像都只有我孤獨的走,是要給我獨享還是這時候真的少有遊客。
「北海坑道」位於仁愛村與梅石村之間的港灣,入內坑道十分雄偉!坑道圍成井字型步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向南與外海相通,全長約700公尺,水道長約640公尺,漲潮時水位可高至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氣勢非凡!另又被譽為「地下碼頭」,這是為了防禦砲火,因應「戰備地下化」而開挖足供百艘登陸艇使用的坑道,可謂是鬼斧神工,是最具戰地特色的景點!
民國57年,為戰略需要而開始的「北海計畫」在馬祖地區開鑿了不少「地下碼頭」,專供游擊戰艇停泊使用,如今在軍方釋出之後,成為馬祖地區特殊的「戰地景觀」,若無造訪北海坑道,便如同沒來過馬祖。
這座可供百餘艘登陸小艇使用的地底坑道,當年被視為高難度的工程,共出動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以及1個傾卸車連混合編為3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歷經820個工作天才完成。當時由於施工設備簡陋,除了用炸藥爆破外,全靠人力一鑿一斧挖掘花崗岩壁而成,不少官兵因而犧牲,工程之艱鉅、氣勢之壯闊,堪稱鬼斧神工之作。
在過去戰雲密佈的年代,北海坑道曾經試圖要扮演著地下碼頭的運補功能;今日當人們走進深邃的坑道中,一幕幕雄偉壯闊的岩壁、幽暗浮動的倒影,都讓遊客不自覺地發出陣陣讚嘆。
遊客小叮嚀:開放遊客參觀,但白天時需配合潮汐的漲退,才能進入參觀活動。請遊客注意潮差時間!
民國57年,國軍基於攻防一體之戰略指導與作戰任務需要,在南竿、北竿、西莒與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碼頭,藉以保持戰力於九天之下,並將此案定名為「北海案 」作戰工程。但西莒因地質關係開鑿失敗。
南竿北海坑道是馬祖最被推崇的戰地景觀,位於仁愛村附近一處澳口,外觀平凡,但進入坑道內才發現,整個坑道充滿詭譎而神秘的氣氛,工程之雄偉,真是別有洞天。沿著步道蹺行一週,全程約為30分鐘。
坑道內可以容納數艘小艦艇,但後來遭颱風侵襲損壞而廢棄不用;目前已轉變成著名之觀光聖地。坑道步道呈井字型,全長約有700公尺,又被稱為「地下碼頭」,主要是為了避開炮火功擊,因應「戰備地下化」而挖的坑道,可說是最具戰地特色的景點。
北海坑道可供百餘艘登陸小艇使用的海底坑道,經歷820個工作天才完成,可以說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其人力及勞力的消耗可想而知。
北海坑道在大潮的漲潮期間,由於海水淹沒步道,無法進入,因此參訪北海坑道須避過大潮的漲潮期間。如果暫時無法入內,可先前往附近的鐵堡或官帽山一遊,等退潮後再進入參觀。
靠近坑道內側有一個通氣孔,些許陽光從空氣孔投射進來。走在北海坑道內,心中真是感謝當初參與挖掘坑道的官兵們,有他們當年的犧牲付出,才有當年固若金湯的防衛坑道,也才有現今如鬼斧神工的坑道景點。
前方右側是最後一個支線坑道,最前方左轉就是坑道的入口了,北海坑道走一圈約略要30到40分鐘左右。短短的700公尺坑道卻讓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以及1個傾卸車連混合編為3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歷經820個工作天才完成,更不要說為此犧牲的官兵生命,理當對這些犧牲奉獻的英雄致上最深的敬意。
這是海水漲退潮的進出口,也是昔日戰艇出入海面及坑道的通口,記得是有兩個這種戰艇通道。
回到坑道口小船的停泊處,有一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但不知今天你走一步的距離,昔日的官兵卻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汗水與危險才能供後人的一步路啊!
走出北海坑道,坑道口的水泥高牆內面有「鬼斧神工、蓋世之作」,實在是當之無愧啊!走出北海坑道,心中實實在在的向昔日參與的官兵敬禮。
回到北海坑道外的海邊花圃旁,有休憩小椅,坐下來看看這邊的海岸風光。伸出海岬像一個印地安酋長頭,順著大漢據點臨海的山勢稜線看去,有一座如印第安人的頭形側影,或有人說像是黑金剛、大猩猩頭。不管像啥!都能滿足自己的各自的想像力。
旅遊路線圖
離開仁愛鐵堡 來到了南竿北海坑道 ,坑道前方道路旁放置了許多外型類似砲彈殼的東西,正在納悶到底要作何用途?
原來是用來當護欄,蠻別緻的.
民國57年因為戰略需要開始實行〔北海計畫〕,同時在南竿 北竿 東引之花崗岩中開鑿地下坑道,位處梅石村與仁愛村之間海灣的南竿坑道,稱為南竿北海坑道 ,
北海坑道 專供突擊戰艇停泊使用,在軍方釋出之後,成為至馬祖必遊的景點,來馬祖沒到北海坑道 一遊,可說是沒到過馬祖.
看到北海坑道 四個字,有人開玩笑的說站在坑字前照個相,就變成北海道了.
坑道前詩句形容的非常貼切
開鑿坑道工程之艱巨,氣勢之壯觀,堪稱為鬼斧神工蓋世之作.
坑道入口的岩壁塗上迷彩
坑道入口光線明亮,但進入水道後燈光昏暗.
坑道內正在開鑿坑道的官兵石像.
當年開鑿時設備簡陋,除了用炸藥爆破外,全靠官兵們日夜趕工,一斧一鑿的挖掘堅硬的花崗岩石壁而成的,因而犠牲了不少官兵.
坑道內不想步行也可付費搭船遊覽
在陰暗的坑道內只見美麗的水中倒影,完全看不出水深.
一直盯著想要看清楚水深,結果就是一陣頭昏眼花.
坑道內水道呈井字形交錯,水道長640公尺,高度18公尺,寬10公尺,漲潮時水位8公尺,退潮為4公尺.
步道全長734公尺,走完全程需30分鐘,需配合潮汐,退潮時才能進入.
面向入口處向全體參與開鑿的官兵致上最高之敬意
由於坑道狹長彎曲,加上我們人數眾多,隊伍距離拉的很長,所以當導遊在前面解說時,回音傳到後面坑道,就變成一種模糊的慢轉聲,再加上一點風聲,聽起來有點可怕,這才發現前後已沒有同伴,我墊後了,趕緊加快腳步前進,前面好暗喔!
獨自走著走著,突然腳步一滑差點滑倒,就在那一刹那我將手臂靠向岩壁,著實嚇出一身冷汗,還好是滑向岩壁,否則欄杆的洞口那麼大...不敢再往下想了.
PS:坑道內非常潮濕,走道也是又濕又滑,請小心慢行.
小心翼翼忐忑不安的走著,到底還要多久才能到出口呢?忽然看見有人划船而過,讓我心安了不少.
看到停泊的小船,已接近坑道口了.
終於走出坑道了,見到陽光 大海的感覺真好.
今日得以參觀這樣雄偉壯觀的戰地景觀,讓我更加敬佩那些挖鑿坑道的官兵們.
在進入北海坑道 前有二個景點可以順便參觀
1.大漢據點
2.印地安人頭岩
藏身於花崗岩內氣勢壯觀的大漢據點
順著大漢據點的岩石往最左邊看去,臨海的這顆岩石有頭髮 眼睛 鼻子 嘴巴 像極了印地安人的頭形側影,被稱為印地安人頭岩.
網友評論
景點相關內容
相關景點
相關行程
網友分享
文章分享
相簿分享
相簿分享內容
我要分享 看更多影音分享
影音分享內容
我要分享 看更多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
編輯 歷史大眾運輸
編輯 歷史電話:0836-2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