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遊 元件頁
琅嶠城門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恆春在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日本派兵入侵,滿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沈葆禎巡撫,到達時發現恆春地勢雄偉,進可攻退可守,惠風和暢,四季如春,因此上奏請准築城,以防敵人再度來侵。在沈葆禎在上奏中,描述恆春「時已殘冬,麥穗秧針黃綠相間,則內地四月間景象也」。恆春之名可能因四季如春而定名,其後奏准設恆春縣城,是屏東最早的縣治。
恆春古城是台灣保留最完整的城門古蹟,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四季如春有130年歷史的古城,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歷經物換星移,古風景象猶存。此為恆春古城的東門與北門城牆。
旅行路線簡圖
琅嶠城門(恆春古城)位於屏東縣恆春鎮,琅嶠是恆春的古名,應為排灣族語的漢字音譯,一為蘭花城的意思(另有琉球、鯊魚之意),共有四個城門,上有城樓、下友門洞,歷經多次天災人禍,以及人為的補強,目前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其中東門可讓民眾登樓遙望,欣賞恆春當地美景。
琅嶠城門(恆春古城)-建築風格
琅嶠城門(恆春古城)的城樓為了因應當地炎熱的氣候,多了『抱廈』(亭仔腳 )的設計,讓士兵有一個可以遮陽的地方,此外恆春每一個城門間都有一座砲台 ;琅嶠城門(恆春古城)的『城壕』(護城河),除了有防禦的功能,挖出來的土還可以築牆,但目前只剩東門還保存著;『雉堞』又稱城垛或是女牆,不僅實質上有防衛的功能,突出來的設計讓城牆更有造型,可惜的是現在只剩一垛在西門城;琅嶠城門(恆春古城)『慢道』是登上城門的斜坡或是階梯通道,『馬道』則是是城牆上通行的路,因為以前大官在上面巡視都是騎著馬因此故名之,『水關』是通過城牆的排、進水道等組成。
建築琅嶠城門(恆春古城)材料多用糯米糊、蔗糖漿、牡蠣殼灰混拌一起,再在最外層抹上灰漿並在裡面填土;琅嶠城門(恆春古城)規模大小從東門到北門 長540公尺,北門 到西門有560公尺,西門到南門有720公尺,南門到東門最長有730公尺,氣勢相當雄偉,民眾可親自前往體驗!
墾丁 國家公園
墾丁 國家公園具有奇特的地理景觀、豐富多變的生態、特殊罕見的海岸林帶的植物群,故依國家公園法規定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一般管制區等五種管理分區;墾丁 國家公園擁有熱帶樹種一千多種,為台灣第一座熱帶植物林,也是世界八大實驗林場之一;最特別的是,墾丁 國家公園境內每年還有大批候鳥自北方飛來過冬,數量之多蔚為奇觀;墾丁 國家公園海底的珊瑚景觀更是繽紛絢麗,是墾丁 國家公園中的勝景之一,為墾丁 國家公園妝點出卓絕風貌。
資料來源 旅遊資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