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遊 元件頁
烏茲別克-四女兒塔清真寺

- 位置: 烏茲別克全區
- 類型: 古蹟巡禮 人文藝術 宗教廟宇
- 地址: 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
- 電話:
- 傳真:
- 網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or_Minor
- 電郵:
- 修改:
- 人氣: 48
- 經度: 64.42732
- 緯度: 39.77479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超過兩千年歷史的布哈拉是烏茲別克斯坦的第三大城,
中國古稱花剌子模,
布哈拉三字的原意是「修道院」或「學術中心」,
可想見,這裡除了曾是古絲路上的商業重鎮,
也是宗教信仰的中心
來到布哈拉的第一個造訪行程,
即是前往 Chor-Minor Madrasah
烏茲別克斯坦獨特而燦爛的文明,
以撒馬爾罕、布哈拉、希瓦三座古城為代表。
在布哈拉舊城中心醒來的感覺,
有別於下榻在希瓦內城區旁那樣安靜,
因為旅館就位在這座歷史中心;
拉比池畔 Lyabi-Hauz的馬路邊上,
這一帶不僅在歷史上扮演商業聚集的角色,
如今也一樣的繁榮,
週邊滿是在觀光熱潮中掘起的旅館、商店與餐廳,
因此很早就聽得見汽車往來、
與三三兩兩遊人細語的聲音。
這不是為基督教的盛事──復活節
所準備的祝願禮物嗎?
旅館內的早餐樸實簡單,
大概像這樣的地方都是如此,也沒的嫌,
不過餐檯上出現彩蛋到是令人挺驚訝的,
而且算算日子,2019年的復活節也早在七天前就過去了,
不過,蛋是新鮮的,
所以大家還是很捧場,
選了自己喜歡的圖案為一早的徒步旅行墊個底。
倒是旅館內及週邊有一些文化氣息濃厚的
擺飾品與造景可以看看,
在出發前預先體驗一下古城風情。
●中庭內一處供旅客休憩用的區域,
與壁面上一幅描繪古代拉比池畔的石雕,
非常有當地的Fu
而迴廊上的木雕天花板與窗前的銅壺,
則有一種既粗曠又細膩的味道
●飯店附近的石磚牆、木門窗、涼亭與
一個傳統式的伊斯蘭建物
●一大早就為布哈拉市容整潔賣力工作的婦女。
這情況在中亞地帶並不稀奇,
很多維護市容的勞動工作都是由中年女性擔任,
年輕婦女的責任就是生、養孩子,
年紀再大一點的老太太,
就在家幫忙帶孩子
●轉轉兜兜幾分鐘後,
我們踏上徒步旅程,前往四女兒塔清真寺
Chor-Minor Madrasah,
在到達目的地前,
我們專注的是古城深巷內各形各色的生活景象
一段路程後,我們停在四女兒塔清真寺的廣場前,
見證了多數人對布哈拉的形容;
獨特、優雅與燦爛鮮明,
雖然這座清真寺只是整個舊城區內的一部份,
但是它已經將傳聞具體呈現在眼前。
經過修復重建後的四女兒塔清真寺,
僅存四個塔、門樓與周圍幾幢建物,
其餘的部分;包括清真寺、經學院與法院等,
已在過去200年中經消失,
如今看來雖然面積不大,但依舊很宏偉,
尤其是反傳統設計的四個塔,
及鋪了綠松石陶瓷飾面的圓頂,
既迷人,又難以解釋。
曾傳說這是一位商人為了思念四個出嫁的女兒而建的清真寺,
但根據歷史記載,
這位富裕的地毯商人因為在造訪印度泰姬瑪哈陵後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希望在這座城市也建造一座偉大的建築,
藉以表現世界上所有人民一樣平等、自由的宏觀。
於是富商於西元1807年初召集建築師和工匠,
一同完成這個願望,
並且藉由每個塔上不同的宗教元素裝飾,
表現不同教派間和平共處的寓意。
不過最絕妙的;還是經過近代數次維修後,
放在塔頂上的鳥窩。
當然那是假的,但卻是有原由的,
原來過去因為這裡的土壤含鹽量很高,
曾蓋了一座池塘,利用水循環來降低鹽份,
因此吸引了很多鸛鳥前來,
定居在城裡的建物高處,
直到蘇聯政府覺得池塘很醜而拆除後,
鸛鳥才漸漸消失。
如今又把鸛鳥巢放上塔頂,
似乎也有一點Kuso歷史的幽默趣味。
●四座高塔曾以不同元素拼貼傳達了和平的理念,
現代人則幽默地在塔頂上放了兩隻鸛及一個鳥巢,
無傷大雅地開個歷史小玩笑
若無法了解高塔上表達的深奧寓意,
而從審美角度欣賞,
說這四座設計不同的塔代表了相貌、個性相異的四個姐妹,
似乎也不無道理,
無論這座塔的誕生是源自於發揚平等與自由理念的富商,
或出自單純思念出嫁女的父親,
四女兒塔清真寺 Chor-Minor Madrasah,
將以它別緻的造型在歷史古城中繼續散發迷人的魅力。
●Chor-Minor原意為四個宣禮塔,
不過這四座塔實際上並沒有宣禮塔(或喚拜塔)的功能,
而塔底下的建物則是做為入口的門樓,
也並非清真寺,目前這個空間是一個紀念品店,
販售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
看著枝繁葉茂的桑樹,
不禁遙想起絲路通商的年代,
因為經貿往來也同時傳遞的養蠶文化,
讓製絲技術往西方流傳,成為一種影響具大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