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遊 元件頁
三峽老街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三峽老街依山傍水,為台灣北部最長老街之一,其騎樓連續拱圈,
三拱排樓面富含巴洛克式風格,為台灣少數完整且具歷史價值之傳統街區。
這裡最特色的當屬牛角麵包了,每一家牛角麵包店都有不同造型的牛銅像,
當作店家吸引客人的特色,有些家長甚至抱著小孩騎在牛背上拍照。
老街房子上的刻字代表姓氏、姓名、行業或店號,行業當中以刻有「染」字的染店為最多;
而商家的店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是以往商家在做生意時普遍使用的宣傳手法。
興隆宮是座有二百年歷史的媽祖廟,創建於1782年,
走在三峽老街,就好像進入時光隧道,相連不斷的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
老街的樑、柱、匾額、牌樓上的圖像都深具特色,最適合具有懷舊風味的商店到這兒進駐。
三峽老街的歷史就是三峽地區的發展史,也是台灣北部發展史的縮影,
三峽是一個充滿著歷史感的小鎮,這裡不只是有著古老幽情的老街,更有號稱「東方藝術堂」的祖師廟。
三峽老街以民權街、和平街、仁愛街和中山路保存最完整,而民權街是昔日繁華時代的老商業街,
至今仍保留完整日據時代以來的商業街屋,許多物資、貨品都在街上交易買賣。
手洗水浮皂,古早味的茶摳、好用ㄟ茶摳...
三峽老街一般指的是民權街的南段,長約二百公尺,其建築從民國初年(1911)留存至今。
走在三峽老街,就好像進入時光隧道,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令人油然而生思古情懷,留連忘返。
於日據時代,市街經過改正,道路也做了一番整頓,成為一條整齊光鮮的現代化街道,
新洋樓也競相興起,呈現出三峽的風光歲月。
經過時間流逝,如今已經擺脫喧囂,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
三峽拱橋是三峽鎮上的地標,站在拱橋上,可以眺望三峽鎮的自然景觀。
在橋下流過的是三峽溪,往上游方向看過去,鳶山就在眼前,而旁邊的建築物就是三峽的市中心,熱鬧無比!
自行開車 :
下三鶯交流道,循中山路直行,右轉民權路即抵。
大眾運輸 :
自台北貴陽街搭往三峽的國光客運或自中華路搭往三峽的台北客運。
參考來源:
- www.sanchiaoyung.com.tw
三峽民權老街位於台北縣三峽鎮,以民權街、和平街、仁愛街和中山路保存最完整,而民權街是昔日繁華時代的老商業街,至今仍保留完整日據時代以來的商業街屋。民權街的舊名為『三角湧街』,至清代以來就是三峽重要商業街道,許多物資、貨品都在街上交易買賣;於日據時代,市街經過改正,道路被拓寬,屋簷、騎樓、排水設施也做了一番整頓,成為一條整齊光鮮的現代化街道;當時街上盡是染布、製材、茶莊等商家,新洋樓也競相興起,呈現出三峽的風光歲月。
三峽民權老街的過往歷史
三峽民權老街為清朝乾隆年間,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士,渡海來此屯墾的發跡地,從位於長福街的福安宮,和位於最南側與八張交界處的另外一座土地公祠,三峽民權老街便開始在這兩座土地公祠之間的地帶發展起來,當時的商店市集,為現今的民權街附近一帶及從清水祖師廟側的長福街與民權街交角處開始,往西南方向至三峽溪支流中埔溪為止,一方面是便利上山,開採豐富的山產;另一方面也可就近取水和運輸,山於腹地狹窄,後來便限制了三峽民權老街繼續向南延長發展;三峽民權老街長約260公尺,有100多座古老街屋,已被列為三級古蹟保護,但因缺乏維修,於民國82年解除古蹟指定,老街的保存因此岌岌可危。
三峽民權老街的今日風貌
今日的三峽民權老街,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寂靜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三峽民權老街房子上的刻字代表姓氏、姓名、行業或店號,行業當中以刻有「染」字的染店為最多;而商家的店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是以往商家在做生意時普遍使用的宣傳手法。由於三峽民權老街上的商家都是以往的有錢人家,所以建築的形式和建材在當時都是一時之選,許多建材都是從外地進口,有些建造師甚至遠從英國請來,因此建築風格十分不同;今日的三峽民權老街仍是古蹟愛好者眼中的寶地。在此聚集了不少的民藝品店,展示許多古老的農具、傳統童玩、古董、家具等等,還有傳統經營型態的布店、中藥店、雜貨店等老行業,為三峽民權老街巡禮添加一份懷舊氣息。
三峽民權老街巡禮
三峽民權老街鄰近的景點也相當受到民眾喜愛,例如三峽清水祖師廟、三峽歷史文物館、三峽中山公園、鳶山風景區等,而為了因應三峽旅遊觀光潮流,三峽飯店、三峽旅館、三峽民宿、三峽汽車旅館也漸漸興起,為了就是讓三峽旅遊、三峽觀光能吸引更多的遊客來三峽旅遊,還有多家的旅館飯店與民宿業者使用飯店線上即時訂房系統,透過安全的線上交易,即可預先指定三峽飯店、三峽旅館甚至是三峽民宿訂房,走遍三峽的歷史古蹟。
資料來源 旅遊資訊王
旅遊日期:97.06.29 天氣狀況:晴午後雷陣雨
清初大漢溪、淡水河 流域的河港聚落,以「新莊街」(今新莊)最為興盛,「艋舺渡頭街」(今萬華)次之,而「滬尾庄」(今淡水)更次。今「三峽」、「鶯歌」所在的大漢溪上游一帶,在輿圖上仍標記為「荒埔」、「隘口」及漢人防範原住民衝突所置的隘丁守望寮,可知本區漢人聚落尚未開發形成。三峽,舊名「三角湧」乃因位於大漢溪、三峽溪及橫溪三溪交會處之三角洲,故名。「湧」乃大浪,形容溪會流水波激揚狀。日治時期再更名為「三峽」。
三峽可說是靠河運貿易興起的聚落,早年淡水河 系的大漢溪河運上達桃園大溪,三峽也是重要渡口,民權老街與水運的關係緊密相繫,可追至清代。百餘年來附近山地盛產的樟腦、茶葉、煤炭都在這裡集散,而後運往淡水河 下游的大稻埕、萬華、新莊等地,今日所見的民權老街即是昔日繁華的景象。明末清初時代先民搭船渡海沿著淡水河 逐漸上達到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先民為了取水便利故橫溪、三峽溪及大漢溪旁是最早開發的地區,日後才逐漸往山區開墾。三峽地區山區遼闊先民除耕種外更至山區伐木、採藤及燒炭,且山區盛產大菁可製染料,因而自淡水河 運進布匹造就三峽的染布業之興盛發達。早期三峽街上以染布業為最興盛,後來發現三峽山區適合種植茶葉又有豐富的樟樹林,居民於是開始種茶及伐樟製樟腦,自此三峽以茶葉、製樟腦及染布為最大的產業。
位於仁愛街的「三峽老街 」造型牌樓,一旁有簡介老街的大型海報。午後的三峽老街 景象。
老街內的舊式牌匾。想找個無人的鏡頭似乎是不可能。
真的是老東西。位於三峽老街 及長福街口的「清水祖師廟」。
觀看越過三峽河的老橋。長福橋 上的涼亭。
長福橋 頭前的牌樓。
旅遊路線圖
網友評論
景點相關內容
相關景點
相關行程
網友分享
文章分享
相簿分享
相簿分享內容
我要分享 看更多影音分享
影音分享內容
我要分享 看更多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
編輯 歷史2.國道3號三鶯交流道下→中山路→民權街右轉即抵。
大眾運輸
編輯 歷史2.捷運/接駁公車:908三峽(捷運景安站)、910三峽(捷運新埔站)、916三峽(捷運永寧站)、藍19三峽(捷運板橋站)、藍43三峽(捷運永寧站)
3.公車
台北客運:275、275副線、702三峽-台北、703三峽-台北、703副線三峽-台北、705三峽-台北、706三峽-北市重慶南路、812三峽-台北車站、833三峽-鶯歌
客運:802三峽-捷運新埔站、北二高916三峽-捷運永寧站、三峽-台北圓環(經民安路)
桃園客運:三峽-桃園(經尖山)、三峽-桃園(經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