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遊 元件頁
新竹火車站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橫越三世紀 經歷過渡與更新 |
西元1898年八月,紅毛田(今之竹北)、淡水河兩橋遭破壞,新竹出發的列車只能行駛至鳳山溪南岸停車, 乘客需改搭對岸由台北開來的列車。 於是在紅毛田北方,距新竹8.3公里處設立臨時車站。次年八月,新竹以南的橋樑受損,故在新車設立暫時站,1899年改稱新車停車場,當時的車站還是以芧草搭蓋屋頂、用竹子混和泥土修建牆壁的土造車站,此一車站一直延用至1902年廢除。 李據新竹縣誌記載,西元1902年火車站空入城內築路,所以將東門城牆拆除,拓寬道路(今中正路)。西元1913年新竹火車站落成,歷經一世紀,對整個新竹州民(桃竹苗四縣市)而言,新竹火車站己儼然成為大家共同的深刻記憶。 新竹驛為日據時期第一次市區改正計劃後期(1910-1915)最重要的公共設施之一。西元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縱貫鐵路通車後,第一代的新竹車站「新竹停車場」隨即刻不容緩地進行改建的工程。 第二代新竹車站於西元1913年完工,為日人松崎萬長設計。由於松崎萬長具留學德國的建築背景,所以新竹驛的建築洋溢濃郁的德國近代建築風采。新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結合古典希臘系統的結構,及承襲德國中世紀歌德式樣之紅磚與石材相間的造型,高貴卻又不會太過華麗,加上石造的結實感,更有莊重的意味在內,種種因素產生了膾炙人口的車站風華。令人惋惜的是,歷經幾番歲月的洗禮、多次內外的改建補強,已經傷害了些許原來的風貌。 二次大戰時期,新竹驛週邊皆遇盟機轟炸,所幸主體未遭烽火波及。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六年修復週邊的建築,之後再添空間,興建與主體不符的水泥式建築,沿用至今。 |
入口意象的成型 |
![]() |
鐵道變遷 |
清代的新竹火車站位在枕頭山下(今十八尖山下,公園里東大路麗池附近),也就是今日玻璃工藝館附近。 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興辦鐵路,由德人貝克爾設計,英人馬蒂遜為技師長,以台北大稻埕為起點,至光緒十九年,完成台北新竹間的鐵路,兩年後,完成台北基隆路段。當年基隆到新竹的火車原本是每天往返六次,因機器損壞減為四次,每日平均有五百人次搭乘。然而當時基隆新竹間十六座車站全是土造建築,設備不佳。 新竹火車站於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十一月,於今日之公園里東大路邊營業。日據初期,因逢戰事暫停營業,至光緒二十二年(西元1896年)七月五日恢復通車,此時車站移至新竹火車站現址,當時稱作「新竹驛」。 |
城市驛站 風貌再造 |
> 新竹火車站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古老建築,然而車站裡匆忙的人潮,車站外慌的車潮,讓這座建築的唯美丰姿黯然失色,原有的扇形調度場於九0年代初期被拆除。 初列為省級古蹟後,政府規劃出維修方案,將火車站全面維修,並配合改善站前廣場以及周邊道路的景觀與設施品質,欲使火車站與本市主要活動場所連接,期能塑造一個與竹塹古都相呼應的入口意象。 火車站前廣場及人行空間改善工程,是將各空間依其屬性區分為:老火車頭新廣場區、懷舊鐵道區、站前廣場區及水景等區。 老火車頭新廣場區 懷舊鐵道區 站前廣場區 水景區
資料來源 新竹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