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遊 元件頁
土庫曼-默伏古城 Merv

- 位置: 土庫曼全區
- 類型: 古蹟巡禮 人文藝術 宗教廟宇
- 地址: 土庫曼斯坦馬雷州
- 電話:
- 傳真:
- 網頁: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梅爾夫
- 電郵:
- 修改:
- 人氣: 117
- 經度: 62.16305
- 緯度: 37.66421
相片分享
景點內容
景點描述
●在尚未被蒙古大軍摧毀前,
位於古絲路上的綠洲名城──默伏Merv,
曾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大約40分鐘飛航時間,
我們從阿什哈巴德飛往默伏古城的所在地,
一個叫做馬雷(Mary)的城市。
雖然清晨五點多就出發前往機場,
感覺還有那麼一絲渾渾噩噩,
不過下了飛機、搭上前往默伏古城的巴士後,
卻突然覺得眼前一切充滿光明與新鮮,
生氣勃勃的小鎮、走動的人、經過的牛羊、
還有老舊的車與車子經過時旋起的黃沙,
完全不同於阿什哈巴德的景象,
讓人貼著窗好奇了起來,
原來這才是有生活跡象的樣子嘛!
頓時也覺得輕鬆了起來。
●清晨6:00我們搭上班機,
從阿什哈巴德飛往失落的默伏Merv古城
●在抵達默伏古城前,
我們經過了真正有生活跡象的小鎮,
欣見眼前生氣勃勃的樣貌
一會兒,我們抵達了一片零零星星鋪著綠草的荒漠,
遠遠地,可以看見與黃土同色的建築群,
當地導遊指著它說:「我們先去參觀那座
約瑟夫·哈馬達尼清真寺 Yusuf Hamadani mosque」。
除此之外,環顧四週,
再也找不到像那樣具體、完整的結構了,
更遠方、更遠方的盡頭處,
又是需要想像力與創造力來看待的荒蕪之地。
不過這些天來,
對於藉著導遊口中的歷史故事
自行想像一幅畫面,
並且不需要知道是否符合現實的這點,
已經很習慣了,
旅行中動動腦;其實也不錯。
為了讓我們對於默伏古城有個概念,
我們先隨團體進入一個小小的遊客中心,
參考展示其中的模型。
以粘土塑造了默伏古城的立體模型,
讓遊客對眼前無邊無際的古城範圍有個概念
從考古學家過去在這兒發掘了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的文物推斷,
這片沙漠綠洲早在西元前2000年就已經有人類在此活動。
經由一小搓人到一個聚落,
再隨著各民族間愈來愈頻繁的互動,
讓這裡逐漸變成王朝中心、商貿重鎮。
多樣的文化在此不斷地相互作用和建設發展,
直到穆斯林時代到達巔峰,
11-12世紀時成為塞爾柱土爾其帝國的首都,
繁華直逼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巴格達。
由於地利條件佳、又是來往歐亞大路的中心點,
因此數度招來野心覬覦,
不但其間受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希臘等帝國的輪番搶奪,
西元1221年成吉思汗因向塞爾柱土爾其帝國催繳稅款未果,
竟憤而出兵,讓華美古城一夕消失,
甚至屠殺了近百萬人口。
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
即使仍有許多統治者試圖重建,
卻也再無法恢復昔日榮光,
直到到18世紀,這座城市就完全荒廢了。
原來我們身後的那一大片鋪著綠草的荒漠,
曾是4000年以來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沙漠沃土,
而我們可以清楚看見輪廓的建築,
則大部份是塞爾柱土耳其時代的遺留下來的,
除了眼前的約瑟夫·哈馬達尼清真寺,
另外有一些藏在野草與沙漠中、已經風化成隆起的土堆,
就是其它時代甚至更早期的城市遺蹟
隨著腳步移動,
我們邊聽古城崛起與隕落的故事,
邊來到清真寺前。
經過大規模重建的約瑟夫·哈馬達尼清真寺內
有廣場、有花草、有人走動,
感覺上生氣盎然、也為剛才的鬱結轉場。
與我們一同前往清真寺的,
還有一些虔誠的穆斯林,
一位老太太還好心教我怎麼繞著
Yusuf Hamadani的陵墓祈禱,
儘管語言不同,不過笑容果然是國際語言,
跟著做,瞇眼笑笑,
那一刻就足夠滿意了。
●這座為紀念神學家 Yusuf Hamadani
而重建的清真寺中,
除了有禮拜堂外,
還有經學院與 Yusuf Hamadani的陵墓
●約瑟夫·哈馬達尼清真寺 Yusuf Hamadani mosque
至今仍是當地人的朝拜聖地
●清真寺的標誌──喚拜塔
●前來神學家 Yusuf Hamadani陵墓前禱告的穆斯林
●一群熱情與遊客合影的土庫曼斯坦婦女
●經學院一隅
阿什哈卜斯陵墓 Ashkabs Mausoleum,
人們相信穆罕默德的兩個門徒埋葬於此
●清真寺中清幽寧靜的花園
●在清真寺中遇到一群整潔乾淨、
樣貌清秀的小男生,
毫不扭捏的答應與我們合影
●位在阿什哈卜斯陵墓 Ashkabs Mausoleum
後方曠野中的公墓群
●不知這一大片野草中埋的是千古時光裡的誰?
●在一片破碎的磚瓦和土堆前,
如果想像力沒有因此被激發,
那麼這不過就是一幅令人沮喪的景物,
儘管這對史學家來說深具意義
結束約瑟夫·哈馬達尼清真寺的行程,
我們移步走向默伏古城中最重要地標──
建於1157年的蘇丹·桑賈爾陵墓 Soltan Sanjar。
這座陵墓建設於塞爾柱土耳其中期,
但是躲過了成吉思汗燃起的屠城戰火、
天災與時間的摧殘,
至今仍孤單的佇立在片遺蹟中,
可以稱它是一個建築與工藝的奇蹟。
不見貼滿琉璃裝飾的壁面與圓頂,
只剩泥土與磚牆的結構訴說著古城由榮轉敗的歷史故事
雖華麗但不庸俗,
讓人很佩服中古世紀的藝術家的眼光、
與工匠的施工技巧,
尤其是漂亮的穹頂,忍不住多看好幾眼
「這是怎麼辦到的?」
參觀完「有型」的建物,接下來要動動腦,
往蘇丹桑賈爾陵墓西南約1.4公里處去
看看需要想像力的殘垣斷壁。
路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其中一段默伏古城的外城牆,
這座防禦用的城牆,至今看來仍舊固若金湯,
過去連成吉思汗的大軍也無法直接攻下,
後來據說是因為當時率軍前往的托雷(成吉思汗的幼子)不死心,
三番兩次在外旁敲側擊,
終於找到提供城內用水的系統,並且破壞它,
在向城內勸誘投降後大舉入侵,
因此畫下塞爾柱王朝的句點。
●在中國古代稱為「木鹿」默伏古城,
面積超過60平方公里,
過去由這座城牆與護城河保護,
也同時見證了西元1221年遭成吉思汗大軍屠城的歷史
建於西元7-12世紀間的大奇茲·卡拉堡壘 Great Kyz Kala,
是一座12公尺高的巨大泥磚建築,
由2公尺高的夯土基座,
與高10公尺的波浪城牆組成,
像似百摺裙般的獨特類型,
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設計,
也是到此必定留下足跡的景點。
雖然這座城牆被稱為 Kala(意思為要塞或堡壘),
但近代考古學家推斷就建築形式而言,
也有可能是當時重要官員的家。
因為當初發現了它有樓梯通往地下,
而透過掃描也發現地表之下還有用途不明的房間與走道,
甚至基座上也為提供光線與空氣進入地下空間
而鑽有排列規則的小孔,
由於這個發現引起國際間關注,
因此目前「封館」進入積極考古作業中,無法進入,
只能想像眼前這座凸出於地表的城牆其實是這座堡壘的二樓,
真正有起居用途的部份則在黃土之下。
●由大奇茲·卡拉堡壘 Great Kyz Kala殘存的斷垣殘壁,
無法想像它的原貌,
但從考古學家近期的發現得知
中古世紀人類對於防禦工事心思縝密的一面,
但雖說如此,
它依舊沒有逃過被蒙古大軍血洗的命運
●彷彿被施以魔法般,
沉睡千年的古城悄悄有了最新的研究工程進行中,
由於被圍欄擋下,
我們僅能仰望這片巨大城牆,
希望它能早日復建,
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上
●曾經見證數世代強大力量的堡壘,
如今失去往昔的宏偉壯麗而默默埋沒在荒野中,
不聞商隊與蹄聲只見遊人足跡
●過去未能對默伏古城進行的維護和保存,
目前也透過嚴格的養護計劃定期做修復的工作
●與大奇茲·卡拉堡壘有段距離的南方,
還有一處小奇茲·卡拉堡壘
就在即將結束古城探訪前,
我們在堡壘前巧遇一群帶著孩子前往的土庫曼斯坦婦女,
只見孩子們開心地跳躍奔跑在黃土上,
那純真的模樣;
遠比很多現代化社會的孩子還開心愉快,
那幅畫面,也成為到默伏古城一遊最動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