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豆干紅木器往事知多少,文化街堪回味看春水不完」,大溪和平老街一戶人家的窗櫺上,貼著這字聯,短短兩句話,道盡了大溪風采。
大溪,舊稱「大嵙崁」,因為大漢溪流過而得名。
早期,大漢溪上游盛產樟木、檜木等名貴木材,經砍伐後順流集結而下,再加上林本源家族在此蓋大厝,延請許多唐山雕刻名師,造就了大溪在傳統木器家具執牛耳的地位。
而得天獨厚的水質,製造出五味芳香的豆干。正統的大溪烏豆干至今仍遵循古法,來回幾次用手工將棉質紗布包紮在上,才能入味。「來這裡若沒買上幾包豆干回去,就好像沒到過大溪一樣,」許多訪客都有同感。
曾經離鄉四十年的楊國斌,選擇用繪畫紀錄大溪。問他大溪最美的地方在哪裡?畫家沉思許久,才緩緩說出:「是居民世代在此久居而培養出的情感。」
好山好水孕育了純樸的民風,而和平老街的再造,則是大溪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現在和居民談起老街,那可是一天一夜都說不完的故事啊!」眼神炯炯,言談之間直率有力的大嵙崁文教基金會董事林怡岑說。大溪人透過老街維護的過程,學會了珍惜。
借助山水,啟動老街,迸發出個人風采的大溪小鎮,笑容正在綻放。
資料提供:天下雜誌「微笑台灣319+鄉」網站(www.319.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