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碇百年來的發展,就像跨越石碇溪流河谷中的纍纍巨石,一碇又過一碇。
站在連接石碇最熱鬧的東街、西街的萬壽橋上,橋下烏塗溪水潺潺。創意境藝術工坊的方錫淋指著西街入口說;「西街兩旁以前都是茶葉店,還沒有過橋,就可以聞到陣陣的茶香。」 早期石碇水路發達,楓仔林是淡水河流域最深入內陸的一站,也是台北大稻埕到後山宜蘭的海陸轉運站。水路興盛時期,深潭雲集一百多艘舢舨船的榮景,如今只能在渡船頭被踩凹的石階上追憶。 「山街」(Mountain Street)是六○年代來到石碇的英國人類學家王斯福(Stepha Feuchtwang)對於小鎮的形容,尤其東街「吊腳樓」的特殊景觀,令人印象深刻。 早期居民為了爭取空間,在原有街道上蓋起屋頂或以閣樓連接,熱鬧的東街也因而有「不見天街」之稱。 石碇曾因採煤而致茶園荒蕪,但山在,水在,石碇很快的重振茶風。 農會總幹事劉清揚說,「東方美人茶」推出時,由於收購價格過高而引來「椪風茶(吹牛之意)」之譏。沒想到椪風茶從此成為上等文山包種茶的俗稱。
石碇跨過一次又一次交通變遷的衝擊,如今還要面對北宜高速公路福禍難料的影響。世居石碇的汐止國小校長鍾明通說:「留得住青山,綠水,石碇就有希望。」
資料提供:天下雜誌「微笑台灣319+鄉」網站(www.319.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