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測候所

圖片來源:台南測候所
早期台灣在台北、澎湖及台南各設一處氣象觀測站。
台北因應業務及人員的增多而拆除進行擴建,
澎湖觀測所則因地震倒塌毀損,
如今台南是碩果僅存的古老級測候所。

融合中西建築風格,
從遠處就能清楚看到白色圓柱的風力塔,
外牆採用澎湖的黑玄武岩及13溝磚。

十八邊型的測候所,
從外觀來看像似廚房裡的楜椒罐,
因此又被戲稱為楜椒館(罐)。
地勢較周圍區域來得高,
屬於鷲陵地,
很適合適合觀測氣象、水文和地震;
老百姓覺得離上帝越近,
越能跟上帝溝通,
所以很多廟宇都選擇蓋在測候所附近,
方便講悄悄話給神明聽。

日據時期,
台南市政府會在整點時刻向市民廣播,
依據的標準就是牆上這個古老的鐘擺式時鐘。

氣象圖的完成是用半透光紙描圖,
再黏貼在特殊紙上,
拿到太陽下晒乾,
稱為「藍晒圖」,
又叫 「燒圖」(台語)。
有次主任把工人叫進來,
請他把畫了6小時的圖拿去「燒圖」,
工友不明就理,於是走到室外,
點燃打火機把圖燒成灰燼,
之後走進辦公室。
「主任,事情辦好了。」工友進辦公室回報
原本需要6小時的曝晒時間,工友這麼快就做好,
主任感到納悶。
「哪圖呢?」主任追氣象圖的去向
「燒完啦!」工友爽快的回答
聽到這句話,
主任無言以對,
只怪自己沒有交代清楚,
重新拿起筆…………………

為了能即時將南部的氣候變化回報給中央,
透過無線電收報器,
將文字編碼成數字發送出去,
再由台北轉譯成文字。
現在則改用電腦自動傳輸數據,
節省繁雜的程序和人力。

簡報介紹室的前身是值班室,
門下是置鞋櫃,
後方放著通鋪床,
供值班人員休憩使用。

氣象中心網址 http://southweb.cwb.gov.tw/index1.php
氣象博物館前身是台南測候所,也被稱為18角樓,位於公園路上、近湯德章紀念公園,是民生綠園文化區兩座國定古蹟之一,百年古蹟建築是由三個同心圓組成,十八面環形外牆充分展現當代建築精工,在日據明治落成之時,高度超過十二公尺的中央風力塔更是當時市區內最醒目的地標。由於建築造型獨特,老一輩台南人暱稱為 「胡椒管」,除了欣賞建築之美,每月第三個週六也會舉辦活動。

地圖上找不到的胡椒管,古蹟建築的另類趣味,跟著老台南人口中的地名玩玩看!
台南測候所內的「威赫式地震儀」是全台僅存的三台之一,當有震動發生時,感應系統的重錘,會藉由連結桿的桿槓原理將震動情形傳送至紀錄筆。
測候所內還有「兩倍強震儀」一直使用至1988年,收藏在地震室。與「空盒氣壓儀」記錄測站氣壓值及其變化之用,是「氣象觀測」記錄數據工具之一。
營業時間:一~五09﹕00~17﹕00
公休日:六日(每月第三個除外)